“老人家,这几副药一定要按时服,第一次熬药需要1个小时,第二次烧开20分钟就可以了,药液分早晚两次,吃点东西再喝;这瓶药一次一片,一日两次,饭前服。服药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我。”这位正在为患者细心叮嘱用药方法的老专家,就是原榆林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郝树文教授。

郝树文,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。现受聘于榆阳区人民医院榆林市儿童医院。系陕西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,陕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,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,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,榆林市首届“榆林市名中医”,榆林市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名誉会长。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四十年。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,主编和参编《简明医学伦理学》等医学著作4部,主持完成省卫生厅“安胃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”“通脉消瘀汤外洗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”等科研课题2项,获市科研成果1项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几十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,郝主任在急慢性胃肠炎、消化性溃疡、急慢性肝胆疾病、急慢性肾炎、头痛、中风、眩晕、失眠、风湿痹痛、脉管炎、不孕不育、月经不调、阳痿、早泄、潮热多汗、肢冷恶寒等疾病的治疗,方法独特、效果显著,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,尤其对急慢性胃肠病、风湿骨痛等颇有研究。
在教学方面,先后任讲师、高级讲师,培养历届学生2千余人,遍及省、市各地;在临床工作方面,先后带教大专院校实习生、基层进修人员40余人,长期培养科内低年资医师20余人,如今不少成为技术骨干及学科带头人。
郝主任出生在清涧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,从小勤学好问,善于思考,年幼时,跟着身为乡村医生的四叔四处奔走为村民减除病痛,四叔治病救人时的传统方法、询问病情时的亲切神情和治愈病患后的满足微笑,都让年幼的他耳濡目染,“听四叔说,我的爷爷在世时也是一位乡村医生,医者的仁心就像一颗种子,在我们的家族里生根发芽,传承下来”。
那个年代的农村缺医少药,还充斥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,很多村民饱受病痛的折磨,还因为请“大神”来“做法”耽误了病情,当时,邻居家有个小孩患细菌性痢疾,由于卫生条件太差,就让这个小生命永远定格在了7岁的花样年华,他感慨地说:“我永远都忘不了他的母亲伏在小尸体上痛哭的模样,那是天坍地陷般的绝望!”从那时起,他心中就慢慢燃起了学医的火苗,一定要像爷爷和四叔一样悬壶济世,为减除乡亲们的病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经过十余年的发奋读书,1977年,恢复高考制度后,郝树文如愿考入了榆林地区卫生学校(现榆林市卫生学校),正式踏上了梦寐以求的学医之路。在校期间,他如饥似渴、博览医书,醉心于攻读历代医家名著、研究古方,结合新学到的知识,古为今用,融会贯通,得到了师长的欣赏与肯定。毕业后,于1981年报考了陕西省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,并顺利入学继续深造。
1994年至1996年,他先后在陕西省中医院、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进修深造,接触到的前沿医疗技术令他欣喜不已,像是打开了一扇天窗,展现出一片广阔天地,于是一头扎进医学知识的海洋认真研习,熟练掌握了人体各脏腑、经络、气血的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,对中医基础理论、内科疑难杂症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,在疾病的治疗和用药等方面颇有心得。
俗话说,学无止境,尤其是在医学领域。大学毕业后,他如愿以偿开启了行医的旅程,一边工作一边学习,虚心向同仁求教;每年2—3次外出参加培训班或学术会,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。为了学习和结识更多名家,他常常趁出差或开会的机会,到各大医院以患者的身份排队挂号,认真观察各名老专家对不同病患的诊治方法和技巧,每排到自己就依次让后面的人先看。“有一次,老专家问我为什么一直往后让,我只好说明来意,老专家深受感动,下班后主动传授了很多临床经验,使我受益匪浅。”郝主任回忆道。
在诊治病患的过程中,有的患者“久病成医”,自己揣摩出一些很有效果的土单药方,他就将这些“方子”一一记录下来,并详细询问了患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,同时查医书、寻依据、求理论。他广撷博采,锲而不舍,不断积累,不断总结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诊疗方法。尤其在方剂的运用上,吸收各家之精华,不受一法一方的束缚,因时因地因人做到方证灵活、随机应变。他坚持中、西医结合,优势互补,注重西医诊断,突出中医辨证,还力倡古(古方)与今(时方)巧妙结合,各取所长,在群众中赢得了“杏林妙手”的美誉。
郝主任对患者不分亲疏,一视同仁,有求必应,常常急人之所急、想人之所想,不让患者花一分冤枉钱。B超能看清楚的,就不开CT;普通药物能治好的就不开新特药;上午能看完的就不往下午推。因此,他的下班时间经常比别人晚,妻子埋怨他,留下的饭总要热了再热,但他总是笑着说:“我迟下班一会儿,就能让远来的病人早回家一天,省去一些开支。”
58岁的山西籍患者延某某患类风湿性关节炎20余年,多关节畸形,疼痛不堪,形寒肢冷,行走困难,曾先后就医于太原、北京、上海各大医院,几乎倾其所有,用遍了各种新药、特药,仍效果不佳。心灰意冷的她经人介绍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郝主任,治疗一个月后,她的类风湿因子由原来的128IU/ml降到了36IU/ml,病情明显好转,饮食起居皆能自理,丈夫高兴地说:“原来一个月花费3千多,现在只需要700元,而且效果明显,真是太感谢郝大夫了!”
郝主任在40年的行医生涯中,每年接诊患者一万余人次,收治住院患者500余人次,并按时间顺序保留好每位门诊患者的处方,以便下次复诊和总结;对住院患者的信息也逐一记录在案,定期回访,他手机里存的电话80%是患者的。“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是短暂的,但更重要的是后续的治疗和生活指导,这才是疾病康复的根本。”他不仅这样说,而且更是这样做的,几十年如一日,一直坚持至今。
多年来,凡是被他医治过的人每当提起他,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,那就是他和蔼的态度、耐心地询问、细心的诊察,详细的记录和再三的叮咛;有一个共同所见,那就是他桌前一本本随访录、一封封感谢信、一摞摞医案、一叠叠病历和满屋子的患者;有一个共同的收获,那就是他递过来的一个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药方和一张张联系卡片。有的患者陪护的人少,忙不过来,他就帮忙跑上跑下,陪同检查或办理手续;有的患者在外地,不能按时复诊,有的病程长、病情复杂,还有的居住偏僻,缺医少药,他就主动打电话随访和指导。他高尚的医德在群众中传为佳话,成为了广大患者心目中的“好医生”、“好朋友”,真正做到了年少时的承诺,保一方百姓健康、平安。